
《亮剑》里说:一支部队的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,他的性格强悍,这支部队就强悍,就嗷嗷叫,部队就有了灵魂,从此,无论这支部队换了多少茬人,它的灵魂仍在。
一个企业也是如此
阿里的第一任CEO是马云。马云不懂技术,他只懂趋势。为了吸引投资,难免吹得大一点,这并没有什么错。问题是,从那时起。从此阿里的基因里被植入了大量的务虚基因。
入职第一天,新员工必须给自己起一个“花名”。马云的昵称是风清扬,张勇的昵称是逍遥子,陆兆禧的昵称是铁木真,阿里的所有员工也都有独特的昵称。这是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第一堂课:如果名字可以是假的,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假的呢?
在阿里,会汇报是升职加薪的必备条件;如果能够“无中生有”,升职加薪就更顺利。
名字取得越响亮,PPT做得越漂亮,前途就会一片光明。腰部三板斧、三横四纵、六脉神剑、九阳神功、智能大脑等等都是做PPT的时候比较常用的名词。
当对方听得一头雾水时,说明计划比较成功。但如果他向对方解释清楚,对方也认为这个项目和计划很简单,没什么用。技术含量
不仅要记同事们的花名,还要去学一些奇奇怪怪、让人难以理解的名词。
“裁员”在阿里不能叫“裁员”,要叫“为社会输送人才”。
赋能、链路、拉齐、颗粒度、抓手、底座警告,深度串联,势能积累,高频触达,关键路径、定性定量、归因分析、快速响应、价值转化、耦合性、引爆点、补位、拆解、阈值、迭代、天宫计划、火种克隆计划......
如果不是阿里的老员工,很难理解这些名词,但是,这些名词又是必须学会的,理解了这些名词才能够做得一手漂亮的PPT。
有很多创业型公司,在使用阿里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上吃过大亏
原本想,大厂出来的人员应该有两把刷子,要么能带领研发同事攻关技术难点,要么吃苦奋斗的精神能感染身边的同事。
结果招聘过来后,大谈:"复盘,赋能,抓手,对标,沉淀,对齐,拉通,倒逼,颗粒度,落地,中台,方法论,漏斗,组合拳,闭环,生命周期,打法,履约,引爆点,串联,价值转化,纽带,矩阵,协同,反哺,点线面,认知,强化认知,强化心智,交互,兼容,包装,响应,刺激,规模,重组,量化,宽松,资源倾斜,完善逻辑,抽离透传、抽象,复用打法,发力,精细化,布局,商业模式,联动,场景,聚焦,快速响应,影响力,价值,细分,垂直领域,维度,定性定量,聚焦,去中心化,关键路径,接地气,梳理,输出,格局,生态”。
叫他落地的任务一个都完成不了。
从此,老板给人事经理一个死命令:只要有阿里工作过的经历,一律不予录取。
包括大V卢克文工作室,不久前也出来抱怨深受其害。
这几年,阿里巴巴市值从近万亿跌落到如今的仅仅2000亿。回顾过去10年,淘宝被京东、拼多多、抖音商城围攻。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。饿了么被美团打得无力还手。阿里云因商业违规被点名。菜鸟被顺丰、极兔、京东物流包围。
这是有原因的,而且是必然的。阿里服务宕机以后还会发生。
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